第二节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5-21 | 1077 次浏览 | 分享到:

Buerger病是血管的炎性、节段性和反复发作的慢性闭塞性疾病。首先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多见,好发于男性青壮年。有多年吸烟史。

一、病因

1.外来因素:主要有吸烟、寒冷与潮湿的生活环境、慢性损伤和感染。吸烟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戒烟可使病情缓解,再度吸烟病情常复发。

2.内在因素: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性激素和前列腺素失调以及遗传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和分期★★★

临床表现

局部缺血期

①活动后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症状;②皮温降低、苍白更明显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营养障碍期

①静息痛为主要症状;②趾/指暗红,可有远端肢体浮肿

组织坏死期

①(指)端发黑、坏疽、溃疡;②常彻夜难眠,屈膝抱足是典型常彻夜难眠,屈膝抱足是典型体征

三、辅助检查

1.测定皮肤温度:若双侧肢体对应部位皮肤温度相差2℃以上,提示皮温降低侧肢体动脉血流量减少。

2.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试验):患者平卧,患肢抬高70°~80°,持续60秒后足部皮肤呈苍白或腊黄色,下垂后足部皮肤为潮红或出现斑块状紫绀时,称为阳性。

3.超声多普勒测踝/肱指数,正常>1.0,<1为缺血性疾病,<0.5表示严重缺血。

4.动脉造影:明确阻塞的情况。

四、治疗原则

1.一般疗法:严格戒烟、防止受冷、受潮和外伤,但不应热疗,以免组织需氧量增加而加重症状。

2.应用扩管药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硫酸镁、低分子右旋糖酐等。

3.高压氧舱治疗:改善组织缺氧的程度。

4.抗生素:并发溃疡感染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或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

5.手术治疗:目的是重建动脉血流通道,增加肢体血供,改善缺血引起的后果。包括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旁路转流术和血栓内膜剥脱术。组织坏死已有明确界限者或严重感染引起毒血症者需做截肢术。

五、护理措施

1.控制或缓解疼痛

①绝对戒烟:告知病人吸烟的危害,消除烟碱对血管的收缩作用。

②肢体保暖:告知病人应注意肢体保暖,避免受寒冷刺激,但应避免用热水袋或热水给患肢直接加温。寒冷可使血管收缩,而温度升高会使局部组织耗氧量增加,加重局部缺血、缺氧。

③有效镇痛:对早期轻症病人,可遵医嘱用血管扩张剂、中医中药缓解疼痛。对疼痛剧烈的中、晚期病人常需使用麻醉性镇痛药。若疼痛难以缓解,可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方法止痛。

2.促进侧支循环,提高活动耐力

(1)步行:鼓励病人坚持每天多走路,行走时以出现疼痛时的行走时间和行走距离作为活动量的指标,以不出现疼痛为度。

(2)指导病人进行Buerger运动

①平卧位:抬高患肢45º以上,维持23分钟。

②坐位:双足自然下垂25分钟,作足背屈、跖屈和旋转运动。

③患肢平放休息2分钟;如此重复练习5次,每日数次。

若有以下情况不宜运动:①腿部发生溃疡及坏死时,运动将增加组织耗氧。②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时,运动可致血栓脱落造成栓塞。

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①体位:血管造影术后病人应平卧位,穿刺点加压包扎24小时,患肢制动68小时,患侧髋关节伸直、避免弯曲,以免降低加压包扎的效果。静脉手术后抬高患肢30º,制动1周;动脉手术后患肢平放、制动2周。自体血管移植术后愈合较好者,卧床制动时间可适当缩短。病人卧床制动期间应做足部运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②术后严密观察肢体远端血运情况。若动脉搏动消失、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感觉麻木,提示有动脉栓塞;若动脉重建术后出现肿胀、皮肤颜色发紫、皮肤温度降低,可能为重建部位的血管发生痉挛或继发性血栓形成,应紧急通知医师采取治疗措施。

六、健康教育

1.劝告病人坚持戒烟。

2.体位:病人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使血液容易灌流至下肢。告知病人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站或坐)不变,以免影响血循环。坐时应避免将一腿搁在另一腿膝盖上,以防腘动、静脉受压和血流受阻。

3.保护患肢:切勿赤足行走,避免外伤;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受寒;鞋子必须合适,不穿高跟鞋;穿棉袜子,勤换袜子,预防真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