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皮肤及皮下组织化脓性感染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5-21 | 1203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疖

(一)病因

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的化脓性感染,好发于毛囊及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面、颈、腋、会阴等毛囊丰富部位,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引起。与皮肤不洁、擦伤、局部摩擦、环境温度高或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二)临床表现

初期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的小结节,后渐增大,结节中央因组织坏死变软,出现黄白色小脓栓,后脓栓破溃,脓液流出,炎症逐渐愈合。

一般无全身症状,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疖如受挤压或处理不当,可引起颅内感染,出现眼部及周围组织的进行性红肿硬结和疼痛,并伴有寒战、发热、头痛、呕吐、意识异常甚至昏迷,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三)治疗原则

初期可局部涂以2%碘酊,外敷软膏,或用热敷或物理疗法,促炎症消退。出现脓点或有波动感时,用针头、刀尖剔出脓栓,排出脓液,禁忌挤压。脓肿形成及时切开引流。全身反应严重时及时应用抗生素,注意休息和营养。

二、痈

(一)病因

相邻近的多个毛囊及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也可由多个疖融合,好发于颈部、背部等皮肤厚韧的部位。

界限不清,表面有几个凸出点或脓点,破溃后呈蜂窝状,其内含坏死组织和脓液。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痈的发生与皮肤不洁、擦伤、人体抵抗力低下有关。

(二)临床表现

局部红肿浸润,略隆起,质地坚韧,边界不清,中央部有多个脓栓,并可大片坏死形成火山口状的炎性破溃疮口,其内含有坏死组织和脓液。

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严重者可致脓毒血症或全身化脓性感染而危及生命。

(三)治疗原则

(1)局部处理:发病初期可局部涂以2%碘酊。痈范围大、中央坏死组织较多者,应及时手术排脓,去腐生肌。但唇痈者不宜采用。

(2)全身治疗:充分休息,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控制血糖。

三、急性蜂窝织炎

(一)病因

急性蜂窝织炎是指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致病菌主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类型链球菌,也可为厌氧菌。

常因皮肤或软组织损伤而引起,也可由局部化脓性感染灶直接扩散或经淋巴、血液传播而发生,甚至可引起脓毒血症或菌血症。

(二)临床表现

表浅的急性蜂窝织炎局部红、肿、热、痛明显,多为紫红色,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进一步发展为中心坏死化脓而形成脓肿,触之有波动感。

深在的急性蜂窝织炎全身症状较局部症状明显。全身多有寒战、高热、头痛和乏力等表现。口底、颌下及颈部的急性蜂窝组织炎可发生喉头水肿和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由厌氧菌所致的急性蜂窝织炎常发生在易被污染的会阴部或下腹部伤口处,局部可因积气而出现捻发音,引流出的脓液恶臭。

(三)治疗原则

局部制动、热敷、外敷药物,及时应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脓肿形成后,应及时切开引流并清除坏死组织。

口底、颌下和颈部的急性蜂窝织炎张力特别高,应尽早切开减压,以防喉头水肿,气管受压而窒息。

有厌氧菌混合感染时更应尽早多处切开,清除坏死组织后用3%过氧化氢冲洗。

四、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

(一)病因

浅部急性淋巴管炎在皮下沿淋巴管蔓延。浅部急性淋巴结炎好发部位为颈部、腋窝和腹股沟,也可在肘内侧或腘窝部。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淋巴管炎:分为网状淋巴管炎和管状淋巴管炎。

网状淋巴管炎即为丹毒,起病急,进展快。发病时即可有恶寒、高热、头痛、乏力等全身不适。体温可达3940。病变局部呈片状红疹,中央较浅,边界清楚,指压退色,松手后红色很快恢复。病变扩大后中心红色稍退,周边可有水疱,且病变近侧淋巴结可有肿大、触痛。

管状淋巴管炎以皮下浅筋膜为界,又可分为浅层和深层淋巴管炎两种。浅层急性淋巴管炎在皮肤表面出现一条或数条红色线条,硬而有轻度触痛,红线可向近心端延长;深层急性淋巴管炎无表面红线,但患肢肿胀,有条形触痛区。

2.急性淋巴结炎:早期仅有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边界清晰。感染加重后多个淋巴结融合成肿块,疼痛加剧且皮肤红热。

(三)治疗原则

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

急性淋巴管炎可局部外敷黄金散、玉露散或用呋喃西林溶液湿敷。

急性淋巴结炎形成脓肿时应穿刺抽脓或切开引流。

丹毒病人应局部抬高,外敷药物,可用50%硫酸镁湿敷。丹毒有传染性,应给予接触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