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注射给药法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28 | 2070 次浏览 | 分享到:

第四节   注射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

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注射前须洗手、戴口罩。

无菌注射器的空筒内面、活塞、乳头及针头的针梗、针尖,均应保持无菌。

消毒注射部位皮肤,并保持无菌。消毒时,用棉签蘸取2%碘酊,以注射点为中心,螺旋式由内向外旋转涂擦,直径应在5cm以上,待碘酊干后用70%乙醇同法脱碘,待干后,方可注射。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认真执行三查七对

仔细检查药液质量,如药液有变色、沉淀、混浊、药物有效期已过或安瓿有裂痕,则不能应用。同时注射几种药物时,应注意查对药物有无配伍禁忌。

3.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

根据药液量、黏稠度和刺激性的强弱选择注射器和针头。

注射器应完整无裂缝,针头要锐利、无钩、无弯曲、型号合适。注射器和针头衔接紧密。一次性注射器包装应密封,在有效期内。

4.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不在发炎、化脓感染、硬结、瘢痕及患皮肤病处进针。

5.注射药物应临时抽取

药液现配现用,以防药物效价降低或污染。

6.排空气

注射前,注射器内空气要排尽,以防空气进入血管形成空气栓子。

7.抽回血

进针后、注射药液前,抽回血。静脉注射必须见有回血方可注入药液。皮下、肌内注射,如发现有回血,应拔出针头重新进针。

8.运用无痛注射技术

解除病人思想顾虑,分散其注意力;

取合适体位,使肌肉松弛;

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即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

对刺激性强的药物,针头宜粗长,且进针要深,如需同时注射数种药物,要注意配伍禁忌,应先注射无刺激性或刺激性弱的,再注射刺激性强的。

二、注射前药液抽吸法

1.自安瓿内抽吸药液法

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进行查对。

轻弹安瓿,使安瓿尖端药液流至体部。

③用75%乙醇棉签消毒安瓿颈部:用砂轮在其颈部划一锯痕,再次消毒,以拭去细屑;如有蓝色标记,则不需划痕,用75%乙醇棉签消毒一遍即可。

折断安瓿:检查并打开一次性注射器。

抽吸药液:将针尖斜面向下,伸入安瓿内的液面下,手持活塞柄,抽动活塞进行吸药。注意注射器的乳头、空筒内壁、活塞应保持无菌。针头的针尖、针梗、针栓内面应保持无菌。

⑥排尽空气:将针头垂直向上,示指固定针栓,轻拉活塞使针头中的药液流入注射器内,并使气泡聚集在乳头口,然后轻推活塞,驱出气体,注意不要浪费药液。如注射器乳头偏向一侧,应将注射器乳头向上倾斜,使气泡集中于乳头根部,再按上法驱出气泡。

⑦吸毕,给针头套上安瓿或针头帽。

⑧再次核对,置于无菌盘内备用。

2.自密封瓶内抽吸药液法

护士洗手,戴口罩,根据医嘱进行查对。

除去铝盖中心部分,常规消毒瓶塞,待干。

③检查并打开一次性注射器;注射器内抽吸与药液等量的空气,并注入瓶内,以增加瓶内压力,避免形成负压,利于吸药。

倒转药瓶和注射器,使针尖斜面在液面下,抽吸药液至所需药量,以示指固定针栓,拔出针头。

同法排尽空气,给针头套上药瓶或针头帽,再次核对,置于无菌盘内备用。

3.吸取结晶、粉剂、油剂、混悬剂等注射剂法

结晶、粉剂:先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或注射用水,或专用溶媒)将药充分溶解,然后再吸取。

黏稠油剂:可先稍加温或用双手对搓药瓶(易被热破坏者除外),然后再用较粗针头抽吸药液。

③混悬液:应先摇匀后,立即吸取,并选用稍粗针头抽吸注射。

三、各种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1.作用

各种药物的过敏试验;预防接种;局麻的先驱步骤。

2.部位

前臂掌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易注射,且肤色较淡,易于辨认);一上臂三角肌下缘(预防接种的常选部位)。

3.操作方法

选择注射部位,70%乙醇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角刺入皮内。然后用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注入药液0.1ml,使局部皮肤隆起成一皮丘。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勿用棉签按压注射部位。

4.注意事项

作药物过敏试验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备0.1%盐酸肾上腺素。若病人对需要注射的药物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

消毒皮肤忌用碘酊,注射部位不可用手按揉,以防影响结果观察。

如需作对照试验,应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应部位,注入0.9%氯化钠溶液0.1ml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二)皮下注射法H

将小量无菌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1.作用

需迅速达到药效和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局部供药;预防接种。

2.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大腿前侧及外侧方。

3.操作方法

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40°角,迅速刺入针梗的23。抽无回血,然后缓慢推注药液。注射毕,迅速拔针,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片刻。

4.注意事项

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以免刺入肌层。

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尽量避免作皮下注射。

经常注射者,应更换注射部位。

少于1ml的药液,用1ml注射器抽吸药液。

(三)肌内注射法(IMim

1.作用

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

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

2.部位

臀大肌注射法:采用字法(从臀裂顶点向左侧或右侧划一水平线,然后从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四个象限,上象限并避开内角即为注射区)或连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连线的外上13处为注射部位)。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法: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或者取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

股外侧肌注射法:取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约7.5cm宽。

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横指。

3.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俯卧位:足尖相对,足跟分开。仰卧位:用于危重者。坐位:座椅应稍高,以便于操作。

4.操作方法

选择注射部位,常规消毒皮肤待干后,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皮肤,右手持注射器,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将针头与皮肤呈90°角,迅速刺入2.53cm(针梗的23)。抽无回血,然后缓慢推注药液。注射毕,迅速拔针,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片刻。

5.注意事项

需要两种药液同时注射,应注意配伍禁忌。

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整;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

需长期进行肌内注射的病人,应注意更换注射部位。

(四)静脉注射法(IViv

自静脉注入无菌药液的方法。

1.作用

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需要迅速发生药效时;作诊断性检查;静脉营养治疗;输液或输血。

2.部位

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和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

3.操作方法

选择穿刺的静脉,在穿刺部位上方约6cm处扎紧止血带,常规皮肤消毒待干后,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角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静脉。见回血后,松开止血带,缓慢推注药液。注射毕,迅速拔针,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片刻。

4.注意事项

静脉注射时,应选择粗、直、弹性好、易于固定的静脉,并避开关节和静脉瓣。需长期静脉给药者,应有次序地先下后上、由远端到近端地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掌握注入药物的速度,观察注射局部以及病情变化。推药过程中,应定期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在静脉内。

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备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头皮针,注射时先作穿刺,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取下注射器,更换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注射,以防药物外溢而发生组织坏死。

5.静脉注射失败的常见原因

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血管外,可有回血,部分药液溢出至皮下,使局部皮肤隆起,病人有疼痛感。

针头刺入较深,斜面一半穿破对侧血管壁,可有回血,部分药液溢出至深层组织,病人有疼痛感,局部不一定有隆起。

针头刺入太深,穿破对侧血管壁,无回血,药物注入深部组织,有痛感。

(五)股静脉注射法

1.作用

急救时作加压输液、输血或采集血标本。

2.部位

在股三角区,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划一连线,连线中点为股动脉定位,股动脉内侧0.5cm为股静脉。

3.操作方法

病人仰卧,下肢伸直,略外展,膝关节微曲。局部皮肤常规消毒,操作者洗手后用碘酊和乙醇消毒左手食指和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用左手食指和中指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呈90°45°角,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抽动活塞,见暗红色血液,提示针头已达股静脉,固定针头,缓慢推注药液。注射毕,迅速拔出针头,局部用无菌纱布加压止血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