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慢性胃炎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29 | 1491 次浏览 | 分享到:

慢性胃炎分非萎缩性(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慢性萎缩性胃炎细分为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窦部,最主要的病因是幽门螺杆菌(HP)。

2.自身免疫性胃炎(A型胃炎):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

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

自身抗体攻击壁细胞,使壁细胞总数减少,导致胃酸分泌减少或丧失。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丧失,引起维生素B12吸收不良而导致恶性贫血,以胃窦为主。

二、病理改变★★★

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炎症、萎缩和肠化生,并可发现幽门螺杆菌。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多数无症状,可表现为上腹痛、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等。

2.自身免疫性胃炎可伴有舌炎和贫血。

四、辅助检查及诊断★★★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为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慢性浅表性胃炎:可见红斑(点、片状或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变小。两种胃炎皆可伴有糜烂。

2.幽门螺杆菌检查:可在胃镜检查时同时进行(快速尿素酶检查),也可采用非侵入性检查。

3.自身免疫性胃炎和多灶萎缩性胃炎的区别

自身免疫性胃炎

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

别称

A型胃炎、慢性胃体炎

B型胃炎、慢性胃窦炎

累及部位

胃体、胃底

胃窦

基本病理变化

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

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

发病率

少见

很常见

病因

多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

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

贫血

常伴有,甚至恶性贫血

血清VitB12

降低(恶性贫血时吸收障碍)

正常

内因子抗体

阳性(占75%

多为阴性

壁细胞抗体

阳性(占90%

多为阴性

胃酸

显著降低

正常或偏低

血清胃泌素

明显增高(恶性贫血时更高)

正常或偏低

五、治疗原则★

1.根除幽门螺杆菌:见后述。

2.消化不良症状的治疗:可以试用抑酸或抗酸药、促胃肠动力药、胃黏膜保护药。

3.自身免疫性胃炎有恶性贫血时需终生维生素B12注射治疗。

六、护理措施

1.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病人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2.饮食护理:急性发作期病人可给予无渣、半流质的温热饮食,如病人有少量出血可给予牛奶、米汤等,以中和胃酸,利于黏膜的恢复。

剧烈呕吐、呕血的病人应禁食,进行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咸、过甜、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如胃酸缺乏者可酌情食用酸性食物如山楂、食醋、浓肉汤、鸡汤等。

3.疼痛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局部热敷、按摩、针灸或给止痛药物等缓解疼痛。

4.慢性胃炎可有10%左右转为胃癌,慢性胃炎病人坚持定期门诊复查,防止病情进展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