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29 | 933 次浏览 | 分享到: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一、病理改变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多数在直肠及乙状结肠。

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

二、临床表现 

1.腹泻: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

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常有里急后重。

3.体征:轻、中型患者仅在左下腹轻压痛。

4.严重程度:①轻型:腹泻每日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速,贫血无或轻,血沉正常;②重型:腹泻频繁(>6次/日)并有明显黏液脓血便,有发热(体温>37.5℃)、脉速(脉搏>90次/分)等全身症状,血沉加快(>30mmh)、血红蛋白下降(100g/L);③中间型:介于轻型与重型之间。

三、并发症

1.中毒性巨结肠:多发生在暴发型或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横结肠为最严重。常因低钾、钡剂灌肠、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阿片类制剂而诱发。出现鼓肠、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X线腹部平片可见结肠扩大,结肠袋形消失。本并发症易引起急性肠穿孔。

2.直肠结肠癌变: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癌前病变。

3.其他并发症:肠道大出血;肠穿孔,多与中毒性巨结肠有关;肠梗阻少见。

四、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在多下降。白细胞计数可增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

2.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肉眼观常有黏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

3.结肠镜检查:应做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直接观察肠黏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有中毒巨结肠、可疑肠穿孔者禁忌结肠镜检查。

4.X线钡剂灌肠检查:①黏膜粗乱及(或)颗粒样改变;②多发性浅溃疡;③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重型或暴发型病例一般不宜做钡剂灌肠检查,以免加重病情或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五、治疗原则 

治疗目的是缓解活动性炎症并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1.一般治疗 

活动期患者应充分休息,营养少渣饮食。部分患者发病可能与牛乳过敏或不耐受有关,故应注意询问有关病史并限制乳制品摄入。病情严重应禁食。

2.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该药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型患者,特别适用于重型活动期患者。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患者,可用激素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

(3)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或巯嘌呤可用于对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病例,加用这类药物后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

六、护理措施

1.休息及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观察腹泻、腹部压痛及肠鸣音情况,如出现鼓肠、肠鸣音消失、腹痛加剧等情况,要考虑中毒性巨结肠的发生,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3.饮食护理:应给予高热量、富营养而少纤维、易消化、软食物,禁食生、冷食物及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忌食牛乳和乳制品。

急性发作期病人应进食无渣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严重者应禁食,并给以胃肠外营养,使肠道得以休息,利于减轻炎症,控制其症状。

4.腹泻护理:协助病人作好肛门及周围皮肤的护理,如手纸要柔软,擦拭动作宜轻柔,便后用肥皂与温水清洗肛门及周围皮肤,清洗后轻轻拭干,必要时给予护肤软膏涂擦,以防庋肤破损。

5.用药护理:对于采用灌肠疗法的病人,应指导病人尽量抬高臀部,达到延长药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