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
来源: | 作者:xsl2002 | 发布时间: 2020-04-29 | 1651 次浏览 | 分享到:

由严重肝病引起、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和昏迷,曾称为肝昏迷。

一、病因及诱因

1.病因

各型肝硬化及门体分流手术后是引起肝性脑病最常见原因。其中又以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最多见。

2.诱因

(1)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血液淤积在胃肠道内,经细菌分解作用后,产生大量的氨,由肠壁扩散至血循环,引起血氨升高,从而促发肝性脑病。

(2)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可引起低钾性碱中毒,促使NH3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细胞产生氮中毒。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血容量减少及肾功能减退,还可造成大量蛋白质丢失和电解质的紊乱,从而诱发肝性脑病。

(3)高蛋白饮食:病人摄入高蛋白饮食,血氨增高,诱发肝性脑病。

(4)感染、安眠药(如安定)、镇静药、麻醉药、便秘等都可以促使肝性脑病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氨是促发肝性脑病最主要的神经毒素。

三、临床表现★★

分期

症状

体征

脑电图

一期

前驱期

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

可有扑翼震颤

多数正常

二期

昏迷

前期

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异常为主。定向力、理解力均减退,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

可出现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踝阵挛及Babinski征等阳性体征。扑翼样震颤存在

有特征性改变

三期

昏睡期

以昏睡和精神错乱为主,大部分时间呈昏睡状态,但可以唤醒

各种神经体征持续或加重

扑翼样震颤仍可引出

有异常波形

四期

昏迷期

神志完全丧失

浅昏迷时对痛刺激尚有反应;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瞳孔常散大;扑翼样震颤无法引出

明显异常

四、辅助检查

1.血氨:慢性病程者多半升高,但急性患者血氨可以正常。

2.脑电图:有诊断价值,且有一定的预后意义。典型改变:节律变慢。期和期表现为δ波或三相波,每秒47次。昏迷时出现高波幅δ波,每秒少于4次。

3.心理智能测验:方法简单、无须特殊器材,可作为肝性脑病的诊断方法和轻微肝性脑病的筛选检查。

4.头部CTMRI:急性肝性脑病可发现脑水肿。慢性肝性脑病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

五、治疗★★★

消除诱因

慎用镇静剂及损伤肝功能的药物,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止血和清除肠道积血,预防和控制感染,防治便秘

调整饮食结构

限制蛋白质摄入<20g/d(首选植物蛋白),Ⅲ~Ⅳ期肝性脑病禁食蛋白

减少毒物吸收

清洁肠道:可减少肠道产氨,减少肠道对氨的吸收

口服乳果糖:被结肠细菌分解为乳酸和乙酸,降低肠道pH,减少氨的吸收

口服抗生素(新霉素、甲硝唑):抑制肠道产尿素酶的细菌,减少氨的生成

降氨药物

精氨酸:促进尿素循环而降低血氨。该药呈酸性,适用于碱中毒者

谷氨酸钾、谷氨酸钠:与氨结合成谷氨酰氨而降血氨

支链氨基酸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竞争性抑制芳香族氨基酸进入大脑,减少假性神经递质的形成

肝移植

适用于终末期肝病

六、护理措施

1.严密监测病情

密切注意肝性脑病的早期征象,观察病人思维及认知改变,识别意识障碍的程度,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等,如有异常反应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处理。

2.避免各种诱发因素

(1)禁止给病人应用安眠药和镇静药物。

(2)防止感染。

(3)防止大量口服水分或输液:过多液体可引起低血钾,稀释性低血钠、脑水肿等,可加重肝性脑病。

(4)避免快速利尿和大量放腹水,及时纠正频繁的腹泻和呕吐,防止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5)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口服或鼻饲50%硫酸镁3050ml导泻,也可用生理盐水或弱酸溶液洗肠。忌用肥皂水灌肠,因其可使肠腔内呈碱性,使氨离子弥散入肠黏膜进入血液循环至脑组织,使肝性脑病加重。

3.饮食护理

限制蛋白质摄入,发病开始数日内禁食蛋白质,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以糖类为主要食物。

昏迷者应忌食蛋白质,可鼻饲或静脉补充葡萄糖供给热量。

清醒后可逐步增加蛋白饮食,每天控制在20g以内,最好给予植物蛋白,如豆制品。植物蛋白质含支链氨基酸,适用于肝性脑病。显著腹水病人应限制钠、水量,限钠应250mg/d,水入量一般为尿量加1000ml/d

4.药物护理

遵医嘱迅速给予降氨药物,并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副反应。静脉点滴精氨酸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出现流涎、面色潮红与呕吐等不良反应。